你知道为什么山东曾多年第一,而辽宁为什么从第2滑至18名么?
你知道长三角VS东北的大比拼,什么时候变格局?
你知道沿海霸榜,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么?
2024年的财政数据出来了,过去一年,有些小看点。
比如广东和吉林,由于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影响,所得税收入都是负增长。
再比如山西和陕西这两个资源型老大哥,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和煤炭行业的放缓,资源型税收也是大规模下滑。
至于房地产市场的余波,那是让基本每个省的契税和土地增值税都大跳水了。
但是,2024年全国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依然分别比上年增长1.3%和1.7%。
不过,单看一年没意思,不如咱们把1949年到2024年的各省情况拉通来看,看看谁在异军突起,谁在扶摇直下。
如果把中国各省份比作直播间的主播,那财政龙虎榜的厮杀绝对比大网红PK刺激。
在这里,广东是绝对的顶流,连续34年霸榜。
东北三位老大哥,曾经那是非常的豪横,这些年由于各种原因有点躺平了,看着江浙沪的后辈们疯狂吸粉吸金。
比如辽宁大哥,当年的榜眼,现在硬是跌到了18位。
而西部省份,包括我老家四川,一直正拿着"共同富裕"剧本准备逆袭,可惜你硬要说排名,那真的还需要多多努力。
那下面我们就来细看。
第一阶段,计划经济时代的"土豪争霸赛"(1949-1978)
建国初期的财政江湖,那就是"山广江"和"沪上皇"的相爱相杀。
1950年代的山东(山东1952、1956、1957、1958,都是全国第一)、广东、江苏绝对是堪称初代顶流,连续七年稳坐打赏榜前三,直到1959年被上海这个自带Buff的氪金玩家逆袭。
这时期的财政就像大型国企食堂——所有菜式(税收)都归总务处(中央)分配,地方是端着饭盆等投喂。
这种模式之下,才有了上海之外真正发力的猛人,东北三省。
有人说东三省雄起,是靠苏联老铁送的"一五计划"大礼包,也有人说东三省崛起,靠的是率先点亮重工业技能树。
总归,那年头东三省机床轰鸣声比现在的直播间打赏音效还热闹。
辽宁老铁更是上演逆袭神话——1959年财政排名蹿升至全国第二,相当于在计划经济大食堂里抢到了最大的肉包子;黑龙江也猛,1971年空降前五,活脱脱的"黑土地奇迹"。
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游戏的魅力,规则简单粗暴:国家指哪儿打哪儿,东北要扛起重工业的大旗,自然就成了共和国"钞能力"担当。
第二阶段,改革开放后的广东靓仔的弯道超车(1980-1993)
当时间快进到1991年,财政江湖突然画风突变。
广东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红利,不光是努力发展机械、纺织等优势产业,更是突然掏出深圳特区这张SSR卡,在1991年完成对上海的反超,从此广东就开启连续34年霸榜的传奇。
江浙沪包邮区也开始显露锋芒,浙江民营老板们把纽扣生意做成税收提款机,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每天给江苏财政充值时。
不过有人欢喜就有人愁。
东北老大哥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完美演绎了"时代的眼泪"。
辽宁从1992年开始上演财政排位三连跳:跌出前三、掉出前五、滑出前十,现在直接掉到18线。
而黑龙江,1980年就跌出了前十。
第三阶段,江浙沪包邮区的凡尔赛(1994-Now)
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,可以说完全颠覆了财政收入游戏的规则。
中央和地方开始五五开组队,增值税变成共享皮肤,消费税成了中央专属坐骑。
这时期的广东就像满级人民币玩家,2023年拿出1.39万亿的恐怖战绩,相当于每天进账38个小目标。
江苏默默掏出"苏南模式"秘籍,把乡镇企业玩出花,在2006年坐稳老二位置。
浙江老板们左手义乌小商品,右手阿里云计算,硬是把民营经济写成致富经。
上海,最特别,其实把上海一个市塞进省份比拼里面不算公平,但上海的GDP只排第十(硬和省份比),却靠着陆家嘴金融精英和静安豪宅的钞能力,坐到了第四位;而北京靠着帝都优势,坐稳了第六。
总归,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
2024年的最新战报显示广东(13533亿)、江苏(10038亿)、浙江(8706亿)组成"东部三剑客",垄断前三甲;山东(7711亿)排名第七。
不过山西、陕西因为资源的诅咒惨遭削弱,而河南在房地产版本更新后直接掉出前八。
至于西部地区,中规中矩,属于是班上最让老师省心的孩子,排名冲不上去,也掉不下去。
当然,这里面也有好学生的不断帮扶(转移支付)。
七十五年的财政变迁史,本质上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另类注脚。
从鞍钢的钢花四溅到深圳的代码飞舞,从上海的证券交易钟声到贵州的大数据机房嗡鸣,每一分财政收入的增长曲线里,其实都代表咱们国家前行的脚步。
有时候左脚在前,有时候左脚在后,仅此而已。
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齿轮声渐渐隐入尘烟,当粤港澳大湾区的霓虹照亮税收报表,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催生新的增长极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涨跌,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转身。
其实聊大格局,聊省级的财政排名,有点太远了。
省,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。
要我说,河南农民工在东莞工厂劳动、贵州码农在云上贵州干活、东北主播在直播间欢乐、我老家四川的兄弟姐们在火锅店里忙碌……这些微观个体的命运褶皱里,才真正藏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密码。
排名更多的就是图一乐,真正要让这些一个一个的个体过得好,赚的多,那才是真正的龙虎榜。
各位大佬觉得呢?

